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安 > 觀光休閒 > 生態之旅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水族天地

河口地帶是水族的天堂,這裡有悠游的魚蝦,肥美的貝類,有空來這裡看看,保證你不虛此行,讚不絕口! 

 
 
日本岩瓷蟹 Petrolitbes japonicus 岩瓷蟹科 鄭清海 攝
日本岩瓷蟹 外號:倒退嚕。異尾類,外型像螃蟹,構造卻和蝦子非常相似。外殼扁平,經常在礫石灘的石縫中匍匐而行。因為螯腳比背甲重而且大,所以只能像壁虎爬行或倒退橫行。
寄居蟹 Clibanarius infraspinatus 活額寄居蟹科 鄭清海 攝
寄居蟹

棲息於潮間帶的砂質灘地,以螺殼為家,並隨著身體長大而不停的換螺殼,以避免敵人的攻擊。左螯足比右螯足略大。成蟹體色呈紅棕色,五對胸足及眼柄橄欖綠色,有二條黃色條紋,幼蟹則為灰白色。

雙線血蚶 Sanguinolaria diphos 紫雲蛤科 鄭清海 攝
雙線血蚶

又名西施舌、西刀舌。棲息於表層為沙質的泥灘地,潛入的深度可達30公分以上,潮水退去時,於中低潮間帶,可以發現間隔約 8至10公分的兩個小水孔,便是他們的棲身所在。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是海鮮店最受歡迎的貝類之一。

海瓜子蛤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簾蛤科 鄭清海 攝

花紋褐色多變化,殼表有細放射肋和輪脈,殼長約 4公分。喜歡在淺海砂底,在建興有較大族群,當地人當利用假日,攜家帶眷到海邊挖「赤嘴仔」。

文蛤 Meretrix lusoria 簾蛤科 鄭清海 攝
文蛤 市場常見的一種食用貝,殼表面光滑,黃色而有褐色斑,長可至 8公分,俗稱「粉瑤」、「哈嗎」,味美,經常食用,高美海灘數量頗豐。
笠螺 Cellana toreuma 笠螺科 鄭清海 攝
笠螺 貝殼形狀扁平很像一頂小斗笠,色彩和斑紋變化多端,內面具有珍珠光澤,不但數量多,而且分布十分普遍,是一種可以食用的貝類。
草蓆鐘螺 Monodonta labio 鐘螺科 鄭清海 攝
草蓆鐘螺 喜歡在海岸邊的礫石灘上,成群聚集,由於外表花紋、顏色很像草蓆,因而得名。
因為牠的肉不怎麼甜美,居住海邊的民眾也稱牠「苦螺仔」,偶爾也撿拾打碎後,
餵食雞鴨等牲畜。
金口蠑螺 Trubo chrysostoma 蠑螺科 鄭清海 攝
金口蠑螺 蠑螺,喜歡棲息在淺海岩礁底,特別喜歡有珊瑚礁的地方。它們和鐘螺類一樣,只具有左鰓,齒舌是扇舌型,喜歡吃海藻。不過,蠑嫘的口蓋和鐘螺類不相同,是石灰質的,非常厚重。蠑螺,屬於較大型螺類,經常被加工用來當作項鍊、耳環類飾品。
薄殼公代 Laternula chrysostoma 薄殼蛤科 鄭清海 攝
薄殼公代 又名鴨嘴蛤,後端有開口,貝殼半透明。可供食用,也可當作家畜、家禽和養魚飼料。通常使用薑絲煮湯,不宜熱炒。
蚵岩螺 Thais clavigera 骨螺科 鄭清海 攝
蚵岩螺 貝殼灰褐色而且有黑褐色的突瘤,殼口肉色,口緣呈黑色殼長約 4公分,是牡蠣的天敵,所以大概有牡蠣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牠們的存在。養殖業者為了減少損失,發展出以尼龍繩懸吊方式養殖,以避免被頑強的蚵岩螺侵害。
花蛤 Gomphina aequilatera 簾蛤科 鄭清海 攝
花蛤 又名花角仔、等邊淺蛤,貝殼三角形,青灰色,常有豐富的花紋變化,盛產於台灣西南沿海淺灘。
環文蛤 Cyclina sinensis 簾蛤科 鄭清海 攝
環文蛤 亦稱「赤嘴仔」,貝殼圓形,黃褐色有輪脈,殼緣有紫色環,殼徑約 4公分,在淺海砂底甚多,尤其高美、麗水等地,經常有民眾挖取食用。
藤壺 Balanus amphitrite 藤壺科 鄭清海 攝
藤壺 棲息於中潮帶及下潮帶的礫石、木樁、及牡蠣殼上,常成群密集,以濾食海中浮游生物及有機碎屑為生。
細尾雙邊魚 Ambassis urotaenia 鄭清海 攝
細尾雙邊魚 雙邊魚,全身銀白色,略帶紫色光澤。各鰭透明無雜斑背鰭,身體略透明,僅內臟部位白色,習性尚待研究。
斑海鯰 Arius maculatus 詹見平 攝
斑海鯰 體延長,頭部略扁平,腹部圓,後半部略側扁。口邊有3對鬚,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一具有毒線的硬棘,其後方有一小型的脂鰭。左右胸鰭各有一硬棘,較背鰭棘為長。背鰭、胸鰭棘的前後兩緣均有倒鉤。尾鰭大,呈深叉狀。體背部呈暗灰色,體側及腹面灰白色。各鰭略帶黃色。
頸帶鮄Leiognathus nuchalis 詹見平 攝
頸帶鮄 身體卵圓形,背部較腹部凸出,吻尖,口可向下方伸出。下頜接近平直,側線明顯,延伸到尾鰭基部。吻端具有細點構成的褐斑,頸部有褐斑,背鰭上半部有一黑斑,背緣黑褐色,腹部淺黃色。
汙鰭鯔 Liza melinopterus 詹見平 攝
汙鰭鯔 汙鰭鯔俗稱:烏仔魚、杉仔、豆仔魚,身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沒有側線,體側除了腹部以外,每一縱排的鱗片有一條斑紋,尾鰭灰黑色。吞食水底的泥沙濾取各種藻類和小動物為食。
棕塘鱧 Eleotris fusca 鯉科 詹見平 攝
棕塘鱧 俗稱:黑咕嚕,身體呈圓柱形,體色暗黑,背側及頭頂黃褐,但因環境而變化;底棲於河口一帶,有時會溯入河川數十公里,可長至20cm。
在臺灣的溪流中,塘鱧科的魚類,分佈較廣的是「棕塘鱧」,身體的顏色會隨環境不同和外界的刺激而改變,通常住在河口一帶,有時也會溯入河川內數十公里。住在溪流的底部,不大喜歡游動,吃魚類和甲殼類。
鯽魚 Carassius auratus 鯉科 鄭清海 攝
鯽魚 鯽魚是臺灣「本土原生種」。身體背部銀灰色,略帶金黃味,腹面銀白色,沒有鬚。雜食性,喜歡住在水草多的泥質淺水溪流或野塘,適應力很強,對水溫和鹽份的容忍力很高,最大可以長到10公分,重 1公斤。
吉利慈鯛 Sarotheradon sp. 鄭清海 攝
吉利慈鯛 吳郭魚的一種,原產於非洲,本來是想引進臺灣做為育種用,但有些魚種不能和其他魚種雜交,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又因為體形較小,沒有多大經濟價值,目前已淪為雜魚,泛濫到臺灣各地溪流、河川和野塘,造成「生態污染」。

彈塗魚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虎科 鄭清海 攝

彈塗魚 俗稱石跳仔、跳跳魚、泥猴。眼睛突出於頭部背側,有能自由活動之眼瞼,可藉胸鰭於地上爬行,腹鰭癒合呈吸盤狀,體背有細小圓鱗,體色青灰。群居於河口,喜歡離開水域到泥地上覓食,可離水40分鐘以上,以小昆蟲、小動物為食,善掘穴,漲潮時常退到潮線外。
大彈塗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虎科 鄭清海 攝
大彈塗 又名花跳、星點塗魚。棲息於紅樹林或河口半鹹半淡水的泥灘地。陸生適應力較彈塗魚差,只能在又濕又軟的泥灘活動。善用胸鰭跳動,在生殖季節常可見美麗的跳躍動作,是雄魚展示以博雌魚青睞的有趣行為。
花身雞魚 Terapon jarbua 虎科 詹見平 攝
花身雞魚 花身雞魚俗稱「花身仔」,牠的上、下頷都有絨毛狀的圓錐形牙齒,前鰓蓋有鋸齒緣,鰓蓋有2個很強的硬棘,當牠們被釣起的時候,鰓蓋會往外翻,以硬棘來抵禦敵人的攻擊。背鰭的硬棘更是尖銳強硬。身體有3、4條深褐色縱帶,背鰭有一個大黑斑。
  • 市府分類: 休閒旅遊,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6-08
  • 發布日期: 2012-10-15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點閱次數: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