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安 > 觀光休閒 > 生態之旅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野鳥天堂

您一定見過在田野間覓食或飛翔的白鷺,那優雅潔淨的身影,常會讓人忍不住多看牠幾眼。南埔村的鷺鷥林裡,住著一群數以千計的鷺鷥,常見的有:苗條的小白鷺、優雅的黃頭鷺、老僧入定的夜鷺(暗光鳥)。較不容易見到的有:威武的大白鷺、可愛的中白鷺、少見的唐白鷺、膽小的栗小鷺、及蒼鷺。現在更增加了新的住客:從六福村野生動物園逃出來的埃及聖環 。 
   大安區的海濱、常可見到各類過境的候鳥、鷸?科在辛勤覓食;沼澤裡的小水鴨、赤頸鴨、紅冠水雞與小鷿鵜悠遊在水草間;而其他數十種鳥兒,也在這裡自由遨翔、盡情鳴唱。有空時不妨抬頭看看從您身旁飛過的精靈;或利用清晨、黃昏,到鷺鷥林欣賞一下鷺鷥滿天飛舞交換班的盛況,您會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麻雀 Passer montanus 文鳥科 劉順發 攝
麻雀

極普遍留鳥,台語俗稱 「厝鳥仔、穀鳥仔」。身長14 公分,通常出現於有人群居住之地區,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牠們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性群居且聒噪,飛行時呈波浪狀,以雙腳跳躍方式前進。在大安區的任何角落都可看到牠們在覓食、嬉戲、甚至鳴叫;麻雀的叫聲雖然不算悅耳,但如能仔細聽,也像是一場戶外大型的演奏會。麻雀喜歡以沙浴方式趕走身上的寄生蟲,因此常會看到牠們在沙地翻滾的可愛活潑動作。在大安區極為常見。

斑文鳥 Lonchura punctulata 文鳥科 陳華香 攝
斑文鳥

普遍留鳥,台語俗稱「黑嘴畢仔」,身長12公分。成鳥的頸、胸前及側邊有褐色鱗狀斑紋,是為最大特徵。群棲性,棲息於低海拔以下之開闊草原農耕地帶。台灣全年都有繁殖,約2--4次;蛋呈白色。牠們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以禾本科植物的種籽為食。在大安區低矮的草叢中,時常見到它們成群覓食的身影。

白頭翁 Pycnonotus sinensis 鶇科 鄭清海 攝
白頭翁

極普遍留鳥,台灣特有亞種,台語俗稱「白頭殼仔」,體長18 公分。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的大塊白斑為最明顯特徵,眼後亦有一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白色,翼面呈黃綠色,尾略長,背橄欖綠色,其喙部先端下彎,腳短。群居好聒噪,聲音清亮且有轉折,鳴唱聲似 「巧克力」,飛行呈波浪狀。繁殖於台灣西部,與烏頭翁分布東部,形成有趣之分野。相似種為烏頭翁,後頭部無大白斑。常以集體活動為主,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處的樹林,並於其上築巢。以昆蟲、植物枝果實為主食。在大安區四處可見,為極普遍鳥種。

綠繡眼 Zosterops japonica 繡眼科 鄭清海 攝
綠繡眼

普遍留鳥,台語俗稱「青笛仔」,體長11公分。喉至上胸黃色,上胸羽色略淡,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眼先黑色,眼周圍白色,恰似在綠色羽上繡上白色眼圈,故稱「綠繡眼」。綠繡眼鳴聲清脆悅耳,常發出「啾、啾」聲。性群棲,活潑好動,時常成群穿梭在木棉花、櫻花中吸允花蜜,不停跳躍或倒掛身軀,模樣十分可愛。

家燕 Hirundo rustica 燕科 鄭清海 攝
家燕 普遍過境鳥、冬候鳥,也有部份是留鳥,身長 17 公分。嘴小、頭大,雙翼尖長,尾羽分岔甚深,下方有半月形白斑,身體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額紅褐色,喉亦紅褐色,上胸有黑色橫帶。生性好群居,飛行力甚強,飛行姿態優美、輕盈、快速,能巧妙地反轉而飛。通常於空中邊飛邊捕食,築巢於屋簷或橋樑下,以飛行中的昆蟲為主食。通常在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電線上可見其蹤跡,特別是在春秋兩季的黃昏時分大量出現。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北美洲,是遷徙能力甚強的鳥類。
許多人相信家燕在居家附近營巢會帶來好運,因此牠們受到禮遇和寵愛的程度遠勝其他鳥兒。燕子被古典文學或詩詞的描述佔有很多的篇幅,而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赤腰燕 Hirundo daurica 燕科 劉順發 攝
赤腰燕 普遍留鳥、過境鳥,身長19 公分。背部黑色而有藍色光澤,腰部紅色,腹部有縱斑,尾羽開叉大。眉斑長,前端淡紅色,後端紅褐色。喉至上腹、頸側淡橙色,有黑色細縱斑。飛行時,腰部紅色非常醒目,飛翔姿態強勁有力。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常在電線上棲息。經常繁殖於建築物騎樓,是台灣最大型燕子。
大卷尾 Dicrurus Macrocercus 卷尾科 劉順發 攝
大卷尾 普遍留鳥,台語俗稱「烏秋」,身長 29 公分。全身連嘴、腳皆黑色,尾羽長而呈魚尾狀雌雄鳥同體色,皆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短且前端下鉤,全身有黑色光澤,尾羽甚長,有分叉。鳴叫像「漆卡秋、漆卡秋」之聲音。廣泛分布、繁殖於農村地區;常停佇在牛背上。飛行能力極巧妙,生性好鬥,常追逐其他鳥類,在繁殖期時,有時也會攻擊人類。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電線桿或高處,以昆蟲為主食。在大安區屬於常見鳥種。
喜鵲 Pica pica 鴉科 鄭清海 攝
喜鵲 不普遍留鳥,台語俗稱 「客鳥」,身長 45 公分。頭至頸部、背、胸黑色,肩羽、腹白色,翼暗藍色,尾甚長,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叫聲響亮但粗啞,似「夾卡、夾卡」之聲。通常單獨或二、三隻出現,在田野空曠之處活動,以昆蟲或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時築巢於樹梢,所築的巢直徑達一公尺以上,是台灣鳥巢最大者。在大安區的海墘、大安、三光國小及附近空曠處,可以發現他們的蹤跡。
紅冠水雞 Gallinula chloropus 秧雞科 劉順發 攝
紅冠水雞 極普遍留鳥,身長33公分。全身羽毛呈黑色;嘴紅,前端黃色,腳黃綠色,尾下覆羽兩側有橢圓形白斑。通常小群出現於池塘、沼澤、水田及溪畔等草澤地帶,善於游泳,浮游水面時常翹動尾羽,優閒自在,甚少拍翅起飛。在大安區鷺鷥林附近水澤常見成群紅冠水雞覓食,在一般水田中亦可見到。
如果您能仔細欣賞紅冠水雞,就會發現牠們確實是很美的鳥類;尤其是成鳥的嘴喙,那紅黃顏色的襯配簡直是美極了。紅冠水雞也有巢邊幫手的習性,第一代兄姊級的紅冠水雞長大後,仍然會留在族群裡幫忙餵食第二代的弟妹幼鳥而達到分擔孵育的工作。牠們這種巢邊幫手的生態跟台灣藍鵲的習性極為相似。
緋秧雞 Porzana fusca 秧雞科 劉順發 攝
緋秧雞 普遍留鳥,身長只有23公分,是體型最小的秧雞科鳥類。背部灰棕色,尾及腹下有白斑。嘴灰黑,頭頸胸褚紅色,腳和眼睛紅色。全身呈現紅色色系,故名緋秧雞。緋秧雞也是著名的獨行俠,性羞怯,喜歡在沼澤四周的草叢附近活動,但只會涉水,不會游泳。許多賞鳥人非常企盼看到牠們,但卻經常失望而歸。因為緋秧雞喜歡在隱密草叢濕地間的習性,讓人難以尋找。秧雞科的鳥大都比較害羞,不過若能了解牠們的生態習性,看到牠們的機遇就多了!如果在清晨和黃昏時刻,到沼澤濕地走一趟,九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蹤跡。每年三、四月則是牠們的繁殖期,這段時刻也可看到牠們精彩的求偶生態表現。在大安區較濃密的草叢或水田中,可能會有他們的蹤跡。
灰頭鷦鶯 Prinia flaviventris 鶯亞科 陳華香 攝
灰頭鷦鶯 普遍留鳥,台語俗稱 「丟丟咚仔」,身長14公分。頭上暗灰色,背部大致為橄褐色。有白色短眉斑,尾羽長,呈楔形狀。常發出像羊叫「咩--」之聲,也常發出台語發音「氣死你得賠」之聲。飛行時呈波浪狀,鳴聲高昂悅耳。時常出現於大安區之農耕地、開闊草原地帶。
褐頭鷦鶯 Prinia subflava 鶯亞科 劉順發 攝
褐頭鷦鶯 台灣特有亞種之普遍留鳥,也叫「台灣鷦鶯」,體長15公分。嘴黑色,背面大致為褐色,略帶灰色,腰略黃色,尾羽甚長,眉斑白色,頰、腹面黃白色。常發出單調、平緩之「啼-啼-啼」之聲,經常在農耕地與草叢間活動。牠們是大安區耕地田野間一種容易看到而且擅鳴叫的鳥類,一會兒在枝梢上鳴唱,一會兒在枝桿間飛翔跳躍,非常活潑好動。褐頭鷦鶯對築巢的環境選擇並不苛求,任何草叢堆都可能成為牠們的築巢地點。在大安區十分常見。
紅鳩 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鳩鴿科 鄭清海 攝
紅鳩 極普遍留鳥,身長23公分。雄鳥紅褐色,雌鳥灰褐色,後頸部有黑色環。繁殖於低海拔以下之公園、校園與農耕地。常發出似「咕-咕--」之聲,直線飛行。牠們是群居的鳥兒,每年田間農作物收割的時刻,不管曠野、樹枝或電線處常會看到牠們的棲息蹤影。紅鳩雌雄羽色相似,差異不大;雄鳥頭部鼠灰色,全身羽毛顏色比較磚紅些,看起來比雌鳥豔麗!在大安區為常見的鳥種。
斑頸鳩 Streptopelia chinensis鳩鴿科 陳華香 攝
斑頸鳩 普遍留鳥,台語俗稱「斑甲」,身長30公分。體形似家鴿而略小,翼淡褐色,後頸下部至頸側黑色,有白色斑點,背至尾羽黑褐色。台灣各地平原、丘陵地均有繁殖。常發出[咕咕咕--咕--]之聲,採直線飛行。斑頸鳩的求偶方式十分有趣,一對斑頸鳩站在一塊,雄鳥經常會點頭挺胸表示愛意地擠向雌鳥,如果雌鳥覺得無意結合,那牠便會退縮閃躲,否則便會停駐等待雄鳥靠近完成終身大事。在大安區為常見鳥種,和紅鳩很像,要仔細分辨。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鷺科 鄭清海 攝
小白鷺 極普遍留鳥,俗稱「白翎鷥」,身長 61 公分。全身白色,嘴黑色,腳黑色,腳趾黃色,腳及頭部很長。繁殖期間,其頭、胸、背會長出優雅的蓑羽或飾羽,在秋季左右脫落。常出現於大安區之水田、河流、水塘、海岸潮間帶等水域地,以魚蝦為主食,覓食時常以腳攪動水,再以尖嘴捕食驚竄之魚類。常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築巢在竹林、相思林及木麻黃中。在大安區南埔鷺鷥林中,居住著成百上千的小白鷺、黃頭鷺與夜鷺,當晨昏鳥兒飛翔於天空中之景況,非常壯觀。
黃頭鷺 Bubulcus ibis 鷺科 劉順發 攝
黃頭鷺 常見之夏候鳥、留鳥,體長50公分。嘴為橙黃色,腳、趾為黑褐色;夏季時,頭、胸、背等處出現橙黃色飾羽;冬季則全身白色,無飾羽,但也有頭部略有黃色之個體。以昆蟲為主食,亦食魚、蛙等動物。常出現於農村田間、草原、沼澤等地發現,因常棲息於牛背上,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共同築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在大安區南埔鷺絲林有很大族群,農耕地、水田中也有它們的蹤跡。
夜鷺 Nycticorax nycticorax 鷺科 鄭清海 攝
夜鷺 極普遍留鳥,台語俗稱「暗光鳥」,身長 58公分。成鳥之背部、頭頂黑藍色而有光澤,後頭有2-3根白色長飾羽,翼、腰至尾羽鼠灰色,眼橙色或黃色,繁殖時眼紅色。亞成鳥背面褐色,有淡黃褐色斑點,腹面羽色較淡,有縱斑。夜鷺偏愛夜間活動,所以俗名叫「暗光鳥」。牠們的成鳥雌雄羽色相同與亞成鳥羽色差異很大,所以在成群的夜鷺裡,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牠們的長幼。時常出現於魚塭、沼澤、河流溝渠與濱海等區域。常與小白鷺、牛背鷺集體營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繁殖。在大安區南埔鷺絲林有很大族群,農耕水田、河流中也常有它們的蹤跡。
大白鷺 Egretta alba 鷺科 劉順發 攝
大白鷺 普遍冬候鳥,體長90公分。全身白色,頸部甚長,停棲時呈S型,非常特別。腳也長,腿灰黑色,腳、趾黑色。夏羽:嘴黑色,眼先藍綠色,背及前頸下部有長飾羽;冬羽的嘴與眼先黃色,背及前頸無飾羽。冬季時在河口沼澤濕地,大白鷺常與小白鷺一同棲息覓食,大白鷺高挑的體型、鮮黃的嘴喙和休息時那細長呈S型的頸部,都讓你能一眼就辨識出來是牠們。大白鷺覓食時,常會伸長筆直頸部向前斜望,當魚兒游到牠取食的範圍時,快速準確的動作,總是能把魚兒刺住而進入牠的喉囊。牠們飛翔姿態非常優美,常讓人驚艷不已。
灰頭紅尾伯勞 Lanius christatus 伯勞科 劉順發 攝
灰頭紅尾伯勞 普遍過境鳥及冬候鳥,身長 18 公分。背大致紅褐色,翼黑褐色,額、眉色,眼睛有明顯之黑眼帶。常出現於農田與空曠地,喜歡停棲於突出物上。繁殖在日、韓、東北與西伯利亞,冬季遷移至南洋一帶。
黃鶺鴒 Motacilla flava 鶺鴒科 鄭清海 攝
黃鶺鴒 普遍冬候鳥,台語俗稱「牛屎鳥」,體長17 公分。嘴尖細,尾與外側為白色且略長,夏天時頭上、背至腰、小覆羽都呈橄欖綠色,冬天則變成暗灰褐色。停棲時會上下擺尾,飛行時呈大波浪狀,並伴隨著「唧、唧」或「唧唧…」的叫聲,以昆蟲為主食。在大安區之空曠草地及水域地帶,可以發現他們的蹤跡。

高蹺 Blackwinged stilt 科 陳華香 攝

高蹺 普遍過境鳥或留鳥,體長約32公分。頭及腹面黃色,嘴及背為黑色,腳紅色。常成群在淹水的淺水地帶覓食,覓食時邊走邊將喙在水中攪晃,在喙離嘴的瞬間吞下食物。停棲時單腳站立水中,頭埋於翼下。

東方環頸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科 陳華香 攝

東方環頸 普遍冬候鳥及留鳥,體長18公分。頭頂、翼和背部深褐色,下半身雪白,雄鳥額頭有明顯黑斑,眼睛有寬厚的黑色過眼帶,雌鳥則無。頸部有黑色環帶,但在前胸中斷或模糊,雌鳥的環帶比較淡。在大安區的海邊全年可見到他們的蹤跡,冬季有時還會進入收割後積水的稻田中覓食。
濱鷸 Calidris alpina 鷸科 鄭清海 攝
濱鷸 普遍冬候鳥,體長19公分。嘴稍長而下彎,黑色,腳也是黑色。冬羽時,背面灰色,下腹白色。春天背羽轉成黑褐和磚紅色,下腹出現黑色羽。濱鷸為群居性鳥類,常成群結隊活動於潮水線附近,以相當快速的動作在灘地上覓食,社群關係十分緊密。在大安區的海濱都可以見到他的的蹤跡。
磯鷸 Tringa hypoleucos 鷸科 鄭清海 攝
磯鷸 普遍冬候鳥,體長20公分。嘴暗褐色,腳黃褐色。背面褐色,翼上有明顯的波狀黑紋,下腹雪白色,白色羽由翼間向上延伸至頸側,形成醒目的凸起白斑塊。時常單獨活動於大安區海濱堤岸或礫石灘,領域性強,總是快步行走啄食,活動時會不斷的上下擺動尾羽,相當特別。
鷹斑鷸 Wood Sandpiper 鷸科 黃明康 攝
鷹斑鷸

普遍冬候鳥。身長約22㎝,嘴黑色,腳黃綠色,眉斑、腹白色,頸胸有細黑紋,背黑褐色有白色縱斑,顏色較淡,紅色斑不明顯,有類似鷹的斑紋而得名。喜歡在沙洲、沼澤、水邊成小群活動,常佇立停棲於岩堆內,因保護色甚佳,不易發現。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八哥科 劉順發 攝
家八哥 外來種,為近年來自外國引進而脫逃的籠中逸鳥,身長 26 公分。全身灰黑色,嘴、腳為橘黃色,眼睛旁有黃斑;翅膀上有明顯之大白斑。棲息於都市、農耕地及空曠地區,已在台灣繁殖。其適應力強,在大安區四處可見,常在電線桿及道路指示牌上築巢,因為沒有天敵,對台灣本土鳥種之生存已造成威脅,值得大家重視。
 
  • 市府分類: 休閒旅遊,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6-08
  • 發布日期: 2012-10-15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點閱次數: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