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安 > 民俗活動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節俗

節俗
  時節俗,乃是全世界各民族共通的精神生活之現象,其發展過程自有其豐富之文化內涵,台灣亦不例外;一年之中,由元旦開始,以至對年終之除夕,有不少節俗,每逢節日,便有各種禁忌,以及拜祖、拜神、拜佛等「祈求賜福」的心理活動,這些節俗都具有保守性、傳統性,世世代代,流傳不絕。 
 
◎正月
  初五熱鬧的新正至初五告結束,故此日俗稱「隔開」。這天要撤去供拜神明之春飯、年粿、甜料等,屋內積穢,要掃出戶外,新正景象,漸復正常。商店也多在此日開始營業,俗稱「開張」,亦有另擇吉日開張的,此日商家要敬備牲撰,祭拜關聖帝君(即關公),並招待同業、顧客、朋友等。
  初七傳說天地初開,造物主創造收物,第一日造鶴、第二日造狗、第三日造豬、第四日造羊、第五日造牛、第六日造馬、第七日造人、第八日造穀,因此,古人以初七為「人口」,為人類誕生的日子,人口這天,要以七種菜為榮煮食來吃,不過台灣 並無此俗。
初九天公生。天公一般人又稱為玉皂大帝或上帝,他是神界中神格最高,統率眾神的領袖,他手握人類與萬物,生成、保育、賞罰的大權,是民間最敬畏也最信仰的主神,因此,他的祭典也 此一般諸神更為莊嚴隆重。
  首先要將八仙桌疊在長板樣之上,叫做「頂桌」,頂桌之上,供三個彩紙糊成的神位,叫做「燈座」,燈座之前,排列清茶三盟,紮 束紅紙的麵線三盃,素餒六色,水果五色,稱為「做六果六齋」,最前面的是香燭。頂桌之 下,還有「下桌」,下桌要供豬頭、雞、魚……等互牲,.酒、及紅龜粿,這些是用來供奉從祀諸神。
天公生的前一天,全家大小,必須沐浴更衣,從半夜子時開始祭祀,由長至幼,每人均須行三跪九叩之禮,叩禮完畢要焚燒「天公金 」,連同燈座一起焚燒,按著放鞭炮、送神、禮畢。
  拜天公要用閣鵝,不可用母雞。這天不可倒便桶,亦不可晒女褲。又俗謂「初九若無報眾神不敢報」,意無此日若無雨,此後則不容易下雨。
  十五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亦為天官大帝誕辰。
  這天清晨,每家要拜天官,祈求賜福。須先製作元宵圓仔,先敬神祀祖,再拜地基主(司土地之神)、床母(幼兒之守護神)等,然後全家聚食元宵,取團圓之意。這天晚上叫做「元宵暝」,亦稱「燈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仕女兒童們也在此宵,提各色各樣花燈,逛街遊夜,歡度佳節,俗稱「迎鼓仔燈」一般文人墨客也對此夜舉辦猜「燈謎」,或集結詩友舉行「詩會」等風雅活動。民間也有許多有趣的風俗,如:是被,若末嫁女子,至鄰近菜園偷摘鬧菜,據說可因而獲得佳婿,故諺語云:「偷挽蔥,嫁好尪」,又云:「偷挽菜,嫁好婿」。又台諺云:「鑽燈腳,生蘭趴」。末育的少婦,在花燈底下穿來穿去,可得貴子。夜闌更深時,婦女間有聽香之俗,末婚女于,對自家門前燒香點燭、擲杯、占上聽香的方向,然後循吉利的方向走去,對路上竊聽他人的言語,回家再擲杯以卜吉凶休咎,這就是台諺所說的「聽香卜佳婿」。由對這些風俗的點綴,使台灣的上元節憑添不少佳趣。
  廿九往昔,稱正月初尤為「上九」,十九日為「中九」,二十九日為「下九」。下九這天,要以紅棗、蓮子、桂圓、糯米、紅糖等合煮而食,叫做「下九粥,這是源對佛教目蓮救母的故事,而演變的風俗。
 
◎二月
  初二福德正神誕辰,俗稱「土地公生」。這天,各地的土地公廟都張燈結彩,上演野台戲。一般人家別敬備牲禮、香燭、爆竹、燒土地公金,為土地神慶壽,同時拜地基主。祭拜禮畢,全家人團圓圍食,稱為「食頭牙」。而商人「做頭牙」,尤為豐盛。老闆要以盛宴款待店員,慰勞員 工。所謂「做牙」是商人對每月初二、十六都要 打「牙祭」,而二月初二是一年的頭一次,故稱「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的最後一次,故稱「尾牙」。
 
◎三月
  初三俗稱「三月節」,祖籍漳州的人,在這天祀祖祭墳,而清明時就不另行祭拜了。
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春分後的第十五天,叫做清明。暮春三月,正當氣清象明,一家老幼趁此相率郊遊行樂踏青,並且備牲餒上墳祭掃,這一民俗旋律,安排的確實恰如其時。
  掃墓時要準備米糕、粿類等,擺列對墓前,拜前,先獻墓紙(長方形五色紙),上刻有紋樣),用小石頭將墓紙壓在墓上,謂之「掛紙」亦即古人掛錢的遺意,而合俗則以為掛祇是修墓的象徵。按著拜基,並拜后土(守護墓地的土地 申)而掃墓(焙墓),即焙修祖裏,家中有喜事: 如娶新娘、添丁等時都要焙裏,其祭儀較一般隆 重,首先要準備菜類食品十二婉、及粿類,祭拜後,燒銀紙、放鞭炮,然後剝蛋殼撒在墓上(代表新陳代謝,迎新送舊之意)
  初葬三年的新基,應用五牲、豬頭、雞、鴨 蛋來祭拜。拜時:婦女須蹲在墓前,哀號勵哭一番。
清明前後,另有「拾骨」之俗,須先擇定吉日吉時,掘開久葬的墳墓,檢出枯骨來清洗,晒乾後,再裝入稱為「黃金甕」的陶缸中,再另擇吉地,並對吉時安葬。
 
◎四月
  初八浴佛節。浴佛,亦名「灌佛」、「洗佛」,相傳這天是佛祖釋迦至尼的誕辰,各地的寺廟,皆齋堂浴佛,誦經禮拜,婦女們也對此日至佛 寺參拜。
 
◎五月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五月為年月,五日亦稱午日,端午就是「重五」的意思),台灣俗稱此日為「午日節」或「五月節」。
  五月正當春夏節氣交換之時,故民俗以五月為毒月,為驅邪避毒,保健平安,民間流傳各種習俗…端午這天,咎家都在門前插上莒蒲(以紅紙束起)、艾草、榕枝等,據說可驅邪,故俗語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又用黃紙寫 上「蒲劍沖天皇斗現,叉旗拂地神鬼驚」等字樣聯貼在門柱,可避百邪。此外在衣扣上掛香包, 亦可避邪。又飲雄黃酒,以蒲艾洗身,據說可以找瘟。
  端午節有食粽之俗,方以角委投江弔祭愛國詩人屈原之意,而這一天舉辦「龍船競渡」活動,詩人們訂此日為詩人節,也舉行盛大聯吟大會。
  俗諺云:「末食五月粽,破裘不甘放」,端午之前,雖屬初夏,冷暖未定,過端午,夏天才正式來臨。
 
◎六月
  初一半年節,家家戶戶以米粉做圓子(較冬至圓小),稱為「半年圓」,祭拜祖先和神像,感謝他們庇佑,平安渡過上半年,並祈求下半年一樣的平安。食湯圓,是取其事圓滿合家平安之意。一部份則人改在六月十五日拜半年節。
  俗信以為六月初一零晨將「開天門」,故多對此日「補運」。零晨,即至寺廟參拜,祈福息災「補運」,補運時,要供拜米糕,上面周圍排放龍眼乾(龍眼乾之數目視家眷之多寡而定)中央一粒象徵家長,亦有人對中央排煮熟的鵝蛋。祈願後,剝去龍眼殼、或蛋殼,稱為「脫殼」,為拔除惡運,祈求吉祥之意。拜畢,取神爐上之香灰,撒對米糕上,並插上香火,擄同家中。補運,時辰愈早愈佳。
 
◎七月
  初七—七娘媽生。乃兒童守護神七娘媽的誕辰,民間信仰以為十六歲以下兒童,皆受七娘媽的庇護,放在七娘媽生這天,都要前往寺廟祈福,並對黃昏時,在家門口,供拜祭品—軟粿及圓仔花、雞冠花、指甲花(鳳仙花)等香花,另供鮮果、白粉、胭脂、鵝酒、油飯、牲禮等,祭拜七娘媽。拜後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串上紅絨線,稱為「綸串」,懸掛在小孩頸上。
小孩十六歲時,要舉行成人儀式,對七娘媽生之日,由父母帶領,前往寺廟,供拜麵線、粽頭等盛祭七娘媽,並進行「脫倦」儀式,已示此 子已長大成人,並感謝七娘媽多年來的加護。
  是夕,俗稱「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又俗信以七月為巧月,故初七叉名「乞巧節」,當日有乞巧會的習俗:女子在月下設香案,供鮮花、水果、花粉、針線等祭拜牛郎織女星,祭畢,向著月亮穿針引線,穿進,軌表 示此文針藝巧美,又同花粉擲向天邊,若粉掉落臉上,就會美如西施。
鬼月農曆七月,在台灣民俗中稱為鬼月(此月中禁行婚禮,以免娶到女兒。),由初一「開鬼門」,至三十日「關鬼門」這段期間,孤魂野鬼,徘徊陽間,民間畏懼孤兒為害,都紛紛舉行祭拜以驅邪,街衙巷里,皆輪流設壇,延聘和尚、道士作道場以普渡。寺廟也各舉行醮建佛事,以祭祀孤魂,叫做「孟蘭會」或「普渡」(此典緣對佛經故事「日蓮救母」)。往昔民眾都在七月中分區按日輪流舉行祭普,現有部份地區已取消,而一律改在十五日舉行。
  初一篇地藏王廟開戾之日,俗稱「開鬼門」相傳此日冥府鬼門大開,孤魂野鬼(俗稱「好兄弟」,即無緣精露)漂遊陽間,禍害百姓,因此家家戶戶在這天都要供拜五味碗(魚、肉、鵝、鴨、菜)及糕、粿類等,並燒經表十銀紙,稱為 「拜門口」。據說祭拜後讓餓鬼吃飽,軌不會為害人類了。
  十四普渡前夕,要舉行「放水燈」,即將「水燈頭」放流對水中,據云可藉此引請溺死的孤魂浮出陽間,以便普施濟渡。十五日中元節,為地官大帝誕辰,又稱「七月半」。據說這天為祖先歸家之日,故咎家戶皆敬備豐盛的牲禮、飯菜、燒金紙、鳴炮以盛祖露與 無緣佛。
  各商舖也多設祭壇打頂桌拜地官大帝與地藏王菩薩,下桌拜孤魂野鬼。道士、偕侶也挨戶誦經普渡。當夜,就以所供的牲禮、飯菜,設宴招待親戚朋友。此外,叉區祭品,分贈親朋6謂之「贈口份」。俗信普渡所供祭品,必須十分豐盛 ,若不夠孤魂吃飽,孤魂便會作祟,小別家中所養牲畜,大則人丁都會遭殃。
  七月的最後一天「關鬼門」,俗稱「謝燈腳」,徘徊陽間的孤魂,對此日返歸冥府,各寺廟皆撤去燈篇,並燒焚路燈,同時舉行祭拜,七月的普渡大祭至此方告結束。
 
◎八月
  初三灶神司命灶君誕辰,俗稱「灶君生」,須供壽麵、清茶、水果、香燭,並燒壽金祭拜。
  十五日中秋佳節,一年之中,秋色平分此夜的月亮最圓,亦最明亮,故俗以此日為太陰娘娘,即月神之誕辰。當夜,要拜「月娘」,主要的祭品是月餅,月餅為滿月之徵,取其團圓之意,同時也反映人類嚮慕人生圓滿無缺的意境。
  中秋夜:家家在戶外庭院,排設香案,供紅燭、四果(多用柚子)、月餅等,焚香拜月亮,拜畢,闔家團圓對月下或家中,筵款親朋。良辰美景,共聚一堂,吟風賞月,佳趣無限。
  此月與元宵夜相同,未婚男女求偶,末育少婦求子,皆有聽香之韻事;而青年男女、愛侶在此夜遊山玩水的風氣頗盛行。
 
◎九月
  初九重陽節,略稱「重九」。適逢秋高氣爽,最宜郊遊踏青,民俗以為此日攀登一口匹山,可以消災避害,因此人們多對重九登山遊玩,台灣習俗則對這天,敬備菜餚祭祀祖先。令則定九九重陽為老人節。
 
◎十月
  十五日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每月均供牲禮香燭、燒金、放炮祭拜。
 
◎十一月
  入冬之目,民間有「補冬」之俗,即食用米糕、鵝、鴨燉八疹等物,作為補品,以壯健身禮。
每年陽曆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為冬至又稱「冬節」,是太陽恰好經過冬至線(赤道以南廿三度半之緯度線)的第一日,這天北半球夜 最長,日最短;南半球反之,過此,逐漸日長夜短。
  民間,通常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與是日天氣之好壞,作為推測一年氣候之根據。俗諺云:「冬至在戶頭,要冷在年兜(年底之意),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雲亦無霜。 」又云:「乾冬至,濕過年」。
  冬至前後,家戶忙著搓湯圓,稱為「冬節圓」,對冬至日清晨,供拜神明祖先,在供桌上擺三碗圓仔及三牲或五牲、香燭,並燒金、放炮祭拜。祭後全家圍食湯圓,謂已增長一歲。又將湯圓粘貼對門、窗、桌、櫃等處,以慰勞它們為人類服務的辛勞,據說這些湯圓,等乾燥後給小孩吃,能保佑發育,又取乾湯圓焙火,視其膨脹或窪凹:懷孕婦女可作為上測生男或女之兆。
 
◎十二月
  十二月,又稱「臘月」十六日尾牙。商戶要盛大祭拜土地公(因其為商戶之守護神),牲禮中要用雄雞(象徵生意昌盛)。當夜要宴請店員或職員,以慰勞他們一年來的辛勞。宴中有一趣俗:即老闆若欲解雇某一職員,則對饗宴時,以雞頭對向他,作為表示,因此尾牙宴中,人人畏懼面對雞頭的坐位。普通人家,這天要祭土地公、地基土、燒經 衣、銀紙。祭後一家團圓「食尾牙」,並特製「 潤餅捲」來食用。
  甘四日送神。俗傳這天每家的灶神及諸神將昇天述職,奏報天公有關人間一年來的善惡功罪,天公即據諸神報告,以定次年每家的吉凶禍福。所以,這天清晨,每家要供牲禮,焚燒紙馬,恭送灶神及諸神上天,供品中,少不了甜圓仔,祀 後將甜圓仔粘對灶嘴,用意在使灶神口角生甜,向天公說好話,故祭拜時口中要唸:「好話傳上 天,壞話丟一邊」,這叫做「媚灶」。
  俗云:「送神早,接神遲」,送神要在早晨,而且愈早愈好,因為灶神趁早昇天,可先在天宮佔好席位。又說「送神風,接神雨」,有風能助灶神昇天較為快速。
  灶神昇天後,即開始清掃,因平日灶神在位,不便輕易移動,以免觸犯,故此日灶神昇天後,即可清掃奉置神像的神明廳,此舉含有掃去一切晦氣之意。掃除後,按著辦年貨,做甜粿、貼春聯,準備迎接新年。廿五日天神下降,這天玉皇大帝帶領天神下降 巡視,代替昇天的諸神。此日忌吵架、損壞杯碗器具,又忌討債。
  除夕元旦前一天稱為「過年」,這天中午在家中正廳神前供三牲、五牲、焚香、燒金紙,並行三跪九拜之禮,當夜稱為「除夕」或「大年夜」,傍晚時將中平祭拜的性體、粿類等,加以烹調排列桌上,桌下放火爐,出外的遊子亦皆歸家,全家和氣藹藹,共聚一堂,酌配聚餐,稱為「圍爐」。圍爐席上的菜餚,皆有所取意,如長年菜取長壽之意:韭菜取長久之意:魚丸、肉丸取意二一元,有團圓之意:蘿蔔(菜頭)取「好彩頭」的諧音,此外「食雞起家」都是吉祥食物,每一種 菜都應取食。
  圍爐後,是小孩最快樂的時刻,家中長輩要準備壓歲錢(放在紅紙袋中稱為紅包),分賞給全家。分過年錢後,全家圍坐,談笑歡娛,或玩紙牌遊戲,通宵不眠,稱為「守歲」。民俗以為守歲可以使父母長壽,故又稱「長壽夜」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5-16
  • 發布日期: 2013-05-13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點閱次數: 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