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安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昔日大安

  地名沿革

  先民農作歷史照片   地名之由來,每與當地自然環境以及開發有關,故對於舊地名之探討,極具其歷史意義。溯自我先民渡海而來,軌荊披棘,以啟山林,其締造之功,不可磨滅:蓋地名與地方開發有相當是重要性。

 

 

 

 

(一)大甲堡(苗栗三堡)
  囊括大甲溪、大安溪2 溪下游地域,其範圍即今之大甲區及后里、外埔 、大安等區。光緒元年(1875)大甲堡稱為 「竹南四堡」,光緒14年(1888)稱為苗 栗三堡。先是,康熙40年(1701)前後, 閩、粵移民從大安港登陸抵此拓墾,旋聞南部移 民至大甲地區開墾荒埔,遂日漸形成里莊。
(二)大安港
  今本區海墘里之一部分。大安港 北有北汕,西有沙灘擋風浪,南有海墘厝,周圍各有300公尺。相傳: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按「海翁」即為鯨魚。入清以來,初稱為「螺施港」、「勞絲港」等,按螺施即以螺殼上之迴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因而得名。蓋出入大安港之航道,皆須經五申港出入;五申港在一砂嘴之尖端附近,其南有北汕砂嘴,兩砂嘴間形成一個灣,船隻沿灣岸繞轉,後可至昔日南北街附近裝卸貨物。有情一代,舟車輻轅,商賈往來頻繁,為台灣中部港埠之重地,尤以 乾、嘉年間為鼎盛期。
(三)南莊仔
  今本區南庄里。在鄉治中心之南方,因以得名,為清代大安地區18庄之1;包括田寮、過溝二大聚落,因大甲溪水泛濫,庄內南埔溪洪水為患,朱王爺廟沖毀,里民遂遷至「過溝」新建聚落。居民多為陳、莊、李、蔡姓,並以祖籍南安縣人陳姓最多,惟部分係由台南西港遷入。
(四)南埔
  今本區南埔里。距中庄里街區西南方約2公里處,瀕臨台灣海峽,海拔均在10公尺 左右,曾發生海嘯,現築有海堤。今居民多莊、陳、林、蕭姓,莊姓祖籍多為惠安縣人,除以農 為業外,亦從事對近海捕撈工作。
(五)三塊厝
  今本區中庄里。距中庄里街區東 南方約一公里處之散居里莊。顧名思義,因初期僅有3戶住屋,故以名,後來亦稱為「三元莊」。今住民以務農為業,為一水稻生產地。
(六)龜
  今本區龜里,分頂、下龜二部 分,海拔均在5、6公尺間。下龜近臨台灣海峽潮汐區一帶,昔時常見海龜之貝殼類,遂而得名。今居民姓氏較為複雜,以陳、蔡、卓、黃姓等為多,並兼事農、漁工作。
(七)溪洲
  今本區龜里之東部,介乎大甲、 大安三溪間河道分歧間之洲狀地,故而得稱溪洲分頂、下溪洲。居民多務農為主,並從事養豬業。
(八)牛埔
  今本區福興里之一部分,又稱為「福安莊」。因初墾時期,里人都在此飼放牛隻之 革埔地,故得稱。居民以柯、陳姓居多,因東距大甲街區不遠,隨之工商業發展,境內工廠不少,為一新興工業區域。
(九)東勢尾,埔姜林
  今本區東安里。距中庄里街區約1公里處之散居里落,位對大甲扇狀平 原上,海拔約27公尺,因與南勢厝對稱為東勢,其在東方尾端處之聚落,故以得名。埔姜林 ,對末開發前,野生埔姜(植物名)遍地成林,因此稱之為「埔姜林」。境內屬後壁溝圳及新仔圳灌溉區,不但農產豐富,亦為人文薈萃之區。
(十)三十甲
  今本區頂安里之一部分,在大安溪下游扇狀河道間,大甲扇狀平原上,海拔約在40公尺左右,築有三十甲堤防。地名似與開墾之地積有關。近年來已闢為土地重劃區,平疇沃 野,頗為美觀。
(十一)田心仔
  今本區頂安里之一部分。位放大 安溪入海口附近之扇狀河道間,海拔約7公尺上 下。移墾初期,以此為開發中心,故得名。惟漳人稱「田心仔」,而泉人多稱為「田寮」後來又稱為「安田莊」。
(十二)頂大安
  今本區頂安里之一部分。位對大安溪下游扇狀河道間,海拔約20公尺上下。因. 在大安溪綱目狀流路中,與下大安對稱而得名。其開闢年代,相傳在康熙40年已有漢人入墾,惟「頂大安」係一概括性地名,其範圍包括頂頭、泉州厝等小聚落而成,居民多以養鴨,沿海捕魚為業。
(十三)下大安
  今本區永安里。在大安溪下游南 岸,西濱台灣海峽,海拔約7公尺上下,下大安 舊大字尚包括海濱之五中港,清代凡出入大安港之船隻,悉經由五甲港。(五甲莊,又稱海習寮,係為晒魚網處。)至光緒24年(1898)溪洪暴漲,沙石淤塞,港灣功能衰退。民國64年興築防波堤,沿岸漁民以此為據地,從事近海捕魚工作。
(十四)北汕
  今本區福住里。位對大安溪扇狀河道末端之湘湖北岸,海拔僅28公尺。汕即沙洲,北汕昔因在大安港灣中,向西伸出之一吵嘴(sandspit),故得名。雍正九年(1735)大安港開闢為貿易港時,港灣內有兩條河流注入,一在北汕莊北,一在令海墘國小後面之小溪,北汕為兩河沅所運積之砂礫所形成。相傳康熙末葉,即有移民入墾,遂形成北汕與蘆竹湳一一 聚落。居民現以吳、陳、王、莊等性為多,並從約於沿海漁撈工作。
(十五)海墘厝
  今本區海墘里。舊大字海墘厝尚包括大安港與塭寮港二聚落,因近海所建里落而得名。海墘里之開發,從前人所稱之「海墘窟港」而推知,應在明末清初,已有漢人入墾,今居民以吳、徐姓為多。溫寮港在大安港南方不遠, 海拔僅為4公尺。舊志多作為蘊寮莊,實塭寮港之誤,附近養殖業者多利用海濱鴻湖築「塭以從事其魚塭養殖業。
(十六)頂、下腳踏
  今本區西安里,東部為頂腳 踏(又稱楊柳莊),西部為下腳踏(又稱嘉福莊 ),位對大安溪歧流岸,海拔約10公尺以上。往昔海岸線尚未內移,早期移民在此附近登陸,故得稱。淡水廳志沿海礁砂形勢圖作「腳踏港」 與大安港並列。居民以黃、紀、曾三姓為多,除務農外,並從事養殖業。
(十七)園抄封
  今本區丙安里之一部分。抄封即清短代抄沒籍(叛產)土地而得名。同治3年,抄沒戴萬生案股首莊柳、莊領等人水田四段,年額徵租穀75石。早期建築照片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5-01
  • 發布日期: 2013-05-13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點閱次數: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