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平埔族之村落,大多稱為「社」。康熙36年(1697)郁永河來台,據其所著「裨海記遊」.即有大甲社之記載,當其時「番社」錯落,以大甲迤南之崩山為標幟(又稱蓬山),故傳有「蓬山八社」之稱。蓬山八社為道卡斯族(Taokas)部落主體群,其範圍包括大甲溪、大安溪下游一帶地方。茲將其八社簡述於下: 1.大甲東社:位於今外埔區大甲東、馬鳴埔附近, ![]() 2.大甲西社:位於今大甲區番仔寮附近,雍正10年(1732)林武力之亂平後,改稱為德化社。 3.日南社:位於今大甲區日南星一帶。 4.雙寮社:位於今大甲區建興里附近,因大安溪堤防之修築而淪為河床。 其餘尚有苑里社、日北社、房裡社、瞄孟社 、吞霄社等,均在今苑裡鎮與通霄鎮內。 |
![]() |
|
![]() |
![]() 康熙末葉以來,由南部北進之移民潮,適然而至。據諸蘿縣志所載,已越大安溪北上者日多,因大量漢人之入墾,致引發雍正9年(1731)大甲西社為首,聯結中部10餘社平埔族參與倡亂,圍攻彰化縣城達4個月之久。未幾大安港開闢,中國沿海移民由此登陸者日增,尤以漳浦人林成祖對雍正年間至此墾殖,興修水利,雖旋聞往北部開發,即為本區奠定其開拓之基礎。迫至乾隆末年間,本區大安港不但為台灣中部重要移民登陸口岸,其貿易勃興,亦為大安港之鼎盛期。 ![]() 嘉慶21年(1816),鹿港巡檢署移駐大甲,大甲遂為南北交通重要官道據點,對是地方士紳倡建「石堡」城,以確保街坊安全。道光10年(1830)大甲分設中軍守備,而大安汎亦添設把總,外委各1員,等兵89名。據道光20年(1840)台灣道姚瑩台灣十七口設防狀云:「大安港,舊有砲台1座,台左側矮牆10餘丈,乃北路協石營汎地。今大安港砲台設1,000斛砲2位,200斛砲2位,以本汎把總帶兵70名,大甲巡檢帶鄉勇200名守之。」至此,大安港不但為大甲地區貨物輸出之海口,其海防地位亦日漸升高。 ![]() 本區早期漢人移民主要來自泉州二邑(晉江、惠安、南安),依據日人所作調查.始有較詳細之漢人祖籍別資料,惟此一資料亦無法排除清領時期分類械鬥所造成之同籍聚居之影響。 ![]() |
![]() |
鄭用錫「勸和論」云:「顧分類之害,莫甚對台灣」。合為正方雜處,林逆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閩粵以其異省也,漳、泉以其異府也。今以異省、異府苦分珍,王法在所必誅。荊同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異,是變本加厲,非奇而又奇省哉乎。 大體而言。早期移民發生械鬥之上要原因。皆興利害衝突有關。對足結合同籍同宗之關係下而衍生其集體械鬥。本區自康熙末年開闢以來,先民泉人多居海墘厝,上/下腳踏/溪洲/東勢尾等地。而漳人則以頂大安/田心仔/三十甲等地為主。乾隆末葉。大安港街肆日盛。已擁有3、4千人。嘉慶10年。陳/蕭三姓族人。為擴大貿易。更遷至北汕一帶。 |
:::
現在位置
首頁
> 機關介紹
> 認識大安
> 歷史沿革
先民過往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5-01
- 發布日期: 2012-10-25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點閱次數: 5531